英語原版書教學對于初中英語教師而言一直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如何幫助學生突破語言難關,進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剖析主題?
繼3月底的第一次整書閱讀工作坊之后,5月22日及6月5日下午,世外MYP部門的教育領航者Helen Safronova再次以Linda Sue Park所著的《A long walk to walk》為素材,聚焦“概念驅動的探究式教學”(Concep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引領來自世外本部、MYP、康外實中及徐匯區朱萍名師工作室的英語教師們探索英語原版書教學的新維度。
兩次活動先后聚焦concept of knowledge(知識概念)和concept of process(過程概念)兩個大概念,前者關注原版書文本的大概念,后者關注作者傳達主旨所使用的寫作手法。
每次活動前,Helen老師都會根據前一次分享會后收集的教師反饋與教師們分享她的教學方法和心得,例如如何將“概念式教學”與教學目標、小說情節、語法與詞匯、課后自主閱讀等方面更緊密地聯結。在第一次活動中,Helen首先拋出一個問題:“教師為什么教?”本部的Doreen和Cesia老師分享了她們希望學生拓展視野和探索世界的美好愿景。Helen老師更多地聚焦于語言學習方面,她希望學生成為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者,即competent readers/writers/listeners/presenters。 以《Charlotte’s Web》中的Wilbur為例,作為一個dynamic character(動態角色),讀者能從他身上看到改變與成長,由此Helen強調了將知識和能力內化成自我理解的意義。
Helen指出,Concept-based inquiry(基于大概念的提問)的價值是inquiry(提問),她說:“The one who does learning is the one who learns”,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會真正學到知識。因此,在兩次工作坊的活動中,她充分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為了幫助教師們了解concept(大概念)和topic(話題)的區別,她組織互動游戲,讓教師們“站起來”投票。同時,她還鼓勵教師們基于《A Long Walk to Water》的六大主題,選取兩個可用于教學的concept,撰寫教學“大觀念”。
第二次活動強調了在歷史背景(historical context)下理解沖突(literary conflict)、情節結構(plot structure)的重要性,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在深化學生對“過程概念”的認知中發揮關鍵作用。
通過分析《A Long Walk to Water》書中提及的蘇丹第二次內戰以及Lost Boys群體,Helen老師展示了應如何利用歷史背景作為透鏡,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的沖突及其在更廣闊歷史舞臺上的意義。結合歷史小說的豐富內涵,Helen老師通過“過程概念”的教學,激勵教師們在傳授語言技能的同時,也培養學生跨越時空的思考能力。歷史不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而成為了洞悉現在、預見未來的智慧源泉,學生們則被賦予了在全球化視角下審視歷史,批判性分析因果關系的能力。
兩次活動后,每位參與者都滿載著將歷史小說與“概念驅動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的新啟示返回教學崗位。我們堅信,通過將這些理念融入日常教學,我們的英語課堂將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不僅讓學生掌握語言技能,更培養其成為具有全球視野、深諳歷史智慧的思考者。
文/笪韻、任心如
編輯/顧佳
審稿/朱萍Grace
圖/楊嘉華